在人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演化的观点强调人类的共通性;文化的观点强调人类的多样性。
基因,演化与行为 #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人类就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在我们祖先众多的后代中,自然选择了那些拥有我们如今特性的个体一一h如,偏爱食用营养丰富高能量的甜食,讨厌有毒食物的酸苦味道。而那些没有这类偏好的祖先不太可能存活下来以繁衍后代。
文化与行为 #
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它们的表达还依赖于环境的影响。对新西兰年轻人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那些拥有易患抑郁的变异基因的人,也只有当他们遭受重大的生活压力时才会患抑郁症。压力和基因都不能单独引发抑郁症,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会产生这一结果。
规范:期望的行为 #
正如演员需要知道自己的台词,戏剧才能顺利演出一样,人们同样需要明白社会对自己的期待,社会行为才能顺利发生。社会规范可以使整个社会机器顺利运转。身处陌生的环境时,如果不了解其社会规范,我们会观察他人的行为,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文化相似性 #
在日本,最重要的是不能当众批评朋友令其难堪。但也日一些普遍的规范:尊重朋友的隐私,交谈时要进行眼神的接触,以及不泄露彼此的私密。
人们倾向于用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来形容他人。
在亲密关系的进展过程中,地位更高的人往往是关系发展的控制者。
有些规范具有文化特异性,也有些规范则是普适的。文化可以改变规范,但我们的遗传倾向一一人类本性一一却可以解释某些规范的普适性。因些,我们认为人性是普遍一致的,而后天教养具有文化特异性。
小结 #
- 尽管人类演化的部分遗产是学习和适应能力,但演化的观点仍然强调人类天性中共有的亲缘关系。
- 文化的观点强偻的差异性一一用以界定群体并代代相传的行为和思想。不同文化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显著差异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其实是文化规范和角色的产物。然而,跨文化心理学家也试图寻找人类"内在的统一性"。
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与男性相比,女性平均:
- 脂肪含量高出70%、肌肉含量少40%,身高矮13厘米,体重轻18公斤。
- 对味觉和声音更为敏感。
- 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 而与女性相比,男性平均:
- 进入青春期时间更晚,但是死亡时间较早。
-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高出女性3倍,自杀率是女性的5倍,死于电击的人数是女性的6倍。
- 转动自己耳朵的能力更强。
女性比男性更重视亲密关系。 与男孩相比,女孩之间的谈话更加亲密。而目游戏也更少攻击性。女孩更偏向于在小群体中开展游戏,往往与一个朋友交谈,而男孩则更常进行大群体的活动。
在世界范围内,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职业兴趣更多地指向人而非物。一项对50万人的兴趣调查
也发现,相对来说,女性更喜欢摆弄客观事物,女性则更喜欢与人打交道。
对于女性来说,相互支持的感觉对于婚姻的满意度极为重要。
女性倾向于将自己描述为更具"同理心",即能感受他人的感觉一一为他人的喜悦而高兴、为他
人的悲伤而哭泣。
在观看幻灯片或者听完故事后,女孩有更多的同理心反应。
在实验室或实际生活沮丧的情境下,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为他人遭受相似的经历而表现出同理心反
应。
女性更容易哭泣,也更多地报告为他人的悲伤而难过。
以与男性的友谊相比,男女两性都认为与女性的友谊更加亲密、愉悦并且更易维持。当你需要别人共情和理解时,两性都倾向于向女性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女性更善于解码他人的情绪线索。女性回忆他人外貌的能力也显著优于男性。实验研究发现,地位较高的人在解读他人的情绪方面不太精确。
女性更擅长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绪。
男性比女性更强调胜利,领先以及控制他人。男性还表现得更冲动,更爱冒险。
个体还存在差异:有些男性总是犹豫不决和恭敬顺从,而有些女性则相对自信而且专断。很显然,讣为男性和女性来自不同行星的说法太过于简单化了。
性别差异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在挑衅情境下,男女性别差异会缩小。而且在一些伤害性较小的攻击形式中,比如说扇家耳光、摔东西或者言语攻击等,女性的攻击行为并不比男性少。统计分析指出,女性似乎会发起更多的间接攻击行为,例如散布恶意的流言。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男性都会更多地进行身体攻击,伤害他人。
小结 #
- 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然而他们之间的差异却更为引人注目。
- 社会心理学家考察了独立性与关联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女性通常更关心他人,表达更多的同理心和情绪反应,以及用更多关系性的词汇描述自己。
- 男女两性似乎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支配性和攻击性。在世界已知的文化中,男人一般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力,且比女性更可能实施身体攻击。
- 性特征也是性別差异的另一重要方面。男人渴望并且会发起性行为,而女性的性行为通常是由强烈的感情引发的。
演化与性别 #
从澳大利亚到赞比亚,对37种文化进行的研究显示,生殖力旺盛的女性外表对男性更加富有吸引力。而女性则被那些富有、强势和自信的男性所吸引,因为这表示男性有足够的资源保护和抚养后代。但两性同样也存在相似性:不论是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群岛还是圣保罗的市郊,男女都渴望友善、爱性和双方的相互吸引。
男性更容易为处于生育巅峰的女性所吸引。演化心理学家再次强调,自然选择使男性偏爱预示生殖能力强的女性特征。
- 性别引发嫉妒。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体验到性嫉妒(男性关注伴侣与其他男性发生的身体接触,女性则比男性更多地体验到情感嫉妒(女性关注伴侣与其他女性的情卷入)。
- 我们喜欢与自己有相同基因的个体。
- 我们的记忆倾向与记住与生存相关的信息,如食物存放的地点。
随着人类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就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女性变得更加独断和自信,而男性则更多地表现出同理心,更少地支配他人。激素变化可能是性别差异减小的原因之一,角色需要是另一方面。随着男性和女性结束了成年早期的角色,他们会更多地表现原先受到限制的特性,他们都变得更加双性化。
文化与性别:文化塑造的行为 #
文化是由大型群体共同拥有并能代代相传的一切事物一一思想、态度、行为和传统。 首先, 人类先创造了文化, 随后再适应这种文化; 其次,文化会塑造人的行为,以此延续文化。
研究表明,基因的影响大约只能解释个体人格差异的50%。共同的环境影响只能解释0~10 %的人格差异。那么剩下的40% ~50%由什么来解释呢?哈里斯认为,答案主要是同伴的影响。
父母一代对孩子一代的影响相对较弱,以至于文化的传𠄘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且在人类社会和灵长类社会的文化中,文化往往都来自年轻一代。
小结 #
- 研究最多的社会角色一一性别角色,反映了生物影响,但也体现了文化的强大力量。普遍的趋势是男性而非女性占据了社会主导者的角色。
- 性別角色表现出了巨大的文化和时代差异。
- 儿童受到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来自同伴。
基因、文化与性别各自的影响 #
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 #
所有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归根结底仍然是生物因素。如果他人的期望能影响我们,那其实这也是我们生物程序的一部分。此外,我们人类生物遗传所能启动的过程,文化都能使之得以增强。
基因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我们的经验适应性地做出反应。
伊格利和伍德提出了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理论。他们认为存在许多因素,包括生物影响和儿童期社会化,导致了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分工。
天性和教养构成了一张“彼此交织的网”。随着社会角色分配变得更为平等,伊格利预测性别差异“将会逐渐缩小”。
对55个国家的男女进行的人格测验表明,全世界–特别是那些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和倡导平等的国家–女性都显示了更高的外向型、宜人性和责任感。而在较落后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施密特提出,个体内在人格特质的发展收到更多的束缚。
女性对他人的情绪变化高度敏感,待人也更加友好,这种倾向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获得正面评价,是可贵的优点。如果兼顾考量积极和消极两种特质,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今比男性的刻板印象更受欢迎。
自然天性和后天教养对人类的影响 #
在人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演化的观点强调人类的共通性;文化的观点强调人类的多样性。
基因,演化与行为 #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人类就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在我们祖先众多的后代中,自然选择了那些拥有我们如今特性的个体一一h如,偏爱食用营养丰富高能量的甜食,讨厌有毒食物的酸苦味道。而那些没有这类偏好的祖先不太可能存活下来以繁衍后代。
文化与行为 #
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它们的表达还依赖于环境的影响。对新西兰年轻人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那些拥有易患抑郁的变异基因的人,也只有当他们遭受重大的生活压力时才会患抑郁症。压力和基因都不能单独引发抑郁症,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会产生这一结果。
规范:期望的行为 #
正如演员需要知道自己的台词,戏剧才能顺利演出一样,人们同样需要明白社会对自己的期待,社会行为才能顺利发生。社会规范可以使整个社会机器顺利运转。身处陌生的环境时,如果不了解其社会规范,我们会观察他人的行为,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文化相似性 #
在日本,最重要的是不能当众批评朋友令其难堪。但也日一些普遍的规范:尊重朋友的隐私,交谈时要进行眼神的接触,以及不泄露彼此的私密。
人们倾向于用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来形容他人。
在亲密关系的进展过程中,地位更高的人往往是关系发展的控制者。
有些规范具有文化特异性,也有些规范则是普适的。文化可以改变规范,但我们的遗传倾向一一人类本性一一却可以解释某些规范的普适性。因些,我们认为人性是普遍一致的,而后天教养具有文化特异性。
小结 #
- 尽管人类演化的部分遗产是学习和适应能力,但演化的观点仍然强调人类天性中共有的亲缘关系。
- 文化的观点强偻的差异性一一用以界定群体并代代相传的行为和思想。不同文化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显著差异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其实是文化规范和角色的产物。然而,跨文化心理学家也试图寻找人类"内在的统一性"。
后记 #
情境与个人之间双向的联系让我们看到,人类既能改造环境又能
回应环境。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既是社会的创造物,又是社会的建筑师。那么哪种说法更明智呢?某种意义上,明智的做法是把自己视为环境的创造物(以免我们因自己的成就而过分骄傲,或者因自己的问题而过分自责),同时把他人视为自由的行动者(以免我们变得过于集权而专断)。
然而,我们更多时候采用相反的做法可能更好一一把自己视为自由的能动者,把他人视为环境的受动者。这样我们看待自己时会更强调自我效能,与人交往时我们会寻求理解和追求社会变革。事实上,大部分宗教都鼓励我们对自己负责、克制评价他人。这难道 是因为我们类的天性刚好相反:给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同时责怪他人所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