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三样东西极其坚硬: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本杰明·富兰克林
焦点和错觉 #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实际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常常出现透明度错觉。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脸上就会清除地表现出这种快乐,我们认为别人会注意到我们快乐。事实上,我们的表现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不透明。
但是研究发现,我们锁遭受到的这些烦恼,别人经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也可能很快会忘记。
当亲密关系比如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个体通常会把责任更多地推到配偶身上。可是,当工作、家庭深圳游戏中的情况好转时,个体却往往会认为自己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会议,也会影响对其他人的反应。而他人也有利于我们进行自我塑造。
我们大多数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是自动的、无意识的。 自我更多的时候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障碍。他提记得那种自我中心倾向正是宗教的冥想修炼力求摒弃的:通过使自我平息下来,减少其对物质享受的依恋,重新引导自我。
我们很在意自己给比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与我们的关注比实际要多(焦点效应)。
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透明度错觉)。
自我概念 #
当人民攀爬成功的阶梯时,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我们将自己与做得更好的人进行比较。当面对竞争时,我们常常承认竞争对手本来就固有一些优势,以此来保护我们业已动摇的自尊。
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我们通常感到赞扬别人比批评别人更自在,更倾向于恭维而不是嘲讽他人。因此,我们可能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我们祖先的命运决定于别人如何评价他们。当他们受其群体保护时,其生存的机会就会变大。当他们意识到群体对自己不满时,他们会感到羞愧,并做出低自尊的行为反应。马可·利里指出,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有类似的根深蒂固的归属需要,当我们面对社会排斥时会感到低自尊的痛苦。
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即个人要服从集体,并据此来定义自我。这种文化云娱乐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些文化中的人们喜欢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
究竟是人们更关注自我,所以喜欢听关注自我的歌,还是听多了关注自我的歌,人们也变得更加关注自我?
如果人们能充分地理解个人自我的恒常性,当他们经历搬迁时,相对而言就会更加快乐;而总是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如果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集体同一性则会相对更快乐。
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者都喜欢与那些能提升自己自尊的人作比较,而亚洲的集体主义者往往以一种可以促进自我改进的方式与他人作比较。
预测我们的行为 #
约会中的情侣往往过于乐观地语言他们的关系会天长地久。
在滑铁卢大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对其室友恋爱持续时间的预测比对自己恋爱持续时间的预测更准确。
在行为预测中最常见的一个错误是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称为规划谬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老子的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很明显大部分人是智大于明的。
因为关注消极事件,人们会忽视其他所有事件对快乐的共享,所以就会过高地预期自己的痛苦。
令人惊讶地是,吉尔伯特与其同事报告,相比轻微的愤怒,重大的消极事件所引发的痛苦持续时间反而更短。换句话说,我们是有恢复力的。
小结 #
我们的自我认知存在有趣的缺陷。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行动。当观察者也无法发现我们行为的有力影响作用时,我们也会忽视它。这些控制我们行为的内部的微妙过程可能与我们对它有意识的、清除的解释不通。我们也往往会错误地预测自己的兴许。我们会低估心里免疫系统的力量,并且因此倾向于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
理解自尊及其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
“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学校中的良好表现和外表的美丽,而另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为上帝所爱和遵守道德标准。”因而,第一个人感觉自己很聪明很漂亮时会有较高的自尊,而第二个人则在感到自己正直时才会有较高的自尊。
自尊动机 #
当我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例如,当我们失败时,或与他人对比处于劣势时。当兄弟之间的能力相差甚远时,例如其中一人是运动健将,而另一人则能力平平,他们的关系往往不太好。
在自尊受到威胁时,高自尊的人通常会做出补偿反应,如责怪别人或下次更加努力,这些反应有助于他们保护积极的自我感觉;而低自尊的人则更容易自责或放弃努力,进而被击垮。
维持或增强自尊的动机的意义是什么呢?马克·利里认为,我们的自尊感犹如汽车上的油量表。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导向意义。因此,当我们遭遇威胁性的社会拒绝时,自尊指示表会警告我们,以促使我们更敏锐地觉察他人对我们的期望。研究证实,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当我们被藐视或抛弃时,我们感到自己缺乏魅力,能力不足。这种痛苦如同仪表盘上闪烁的指示灯一样,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并在其他地方寻求社会接纳和认同。
自尊的阴暗面 #
自恋:当自尊变成了自负 #
高自尊如果掺杂了自恋,或者掺杂了膨胀的自我感,就会变成大问题。大多数高自尊的人都重视个人的成功和与他人的关系。自恋者虽然通常由高自尊,但缺失关心他人。
“我的结论是,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我们可能以为一个自大的同学仅仅是为了掩盖他的不安全感,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从心底里就认为自己极好。
自恋人数在增加 #
同理心能力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别人的困扰和问题。
低自尊与安全型自尊 #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低自尊的人更少选到合意的伴侣,但他们总是会认为伴侣在批评或拒绝他们。
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开发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才会为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小结 #
- 自尊动机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 尽管一般来讲高自尊优于低自尊,但是研究者发现,很多社会破坏者的自尊都高于平均水平。一个高自尊的人如果遭到社会的排斥而感到威胁或沮丧时,他就具有潜在的攻击性。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
自我的能量 #
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是有限的。考虑以下情形:
- 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萝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
- 看过令人心烦意乱的电影后,努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其体力明显减弱。
- 人们将意志力放在一项任务上,过后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而且更有可能羽同伴发生冲突。
努力做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
尽管自我的力量可以暂时被耗尽,但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自我效能 #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得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毅力。
许多人分不清自我效能和自尊。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地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
控制点 #
有些人似乎一直“柑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被外部力量支配的,而还有一些人则感觉发生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的努力和技巧锁支配的”。
你是怎么认为的?人们更常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他们是自己生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是自己处境的俘虏?朱莉安·罗特把这个维度叫做控制点。
那些自认为是内控型的个体更可能在学校表现优秀,在工作中更富创造性,赚钱更多,能够成功戒烟,保持健康体重,直截了当处理婚姻问题,更满意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
积极思考的力量存在着局限。变得乐观、感觉自己在控制之中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但是,贫困和病痛还是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习得性无助和自我决定 #
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自我控制“肌肉”来获益。通过坚持锻炼计划或减少冲动性购物行为来锻炼自我控制的大学生,同时也能够减少垃圾食品摄入,减少酗酒,并在学习中更努力。因此,当你学会在某一生活领域如何发挥意志力时,也就更容易地址其他领域的诱惑力。
研究证明,促进个人控制的系统管理确实可以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过多选择的代价 #
个人注意的现代文化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
如果让员工们免费去巴黎或者去夏威夷旅行,他们会非常高兴;但是,如果让他们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他们可能就不那么高兴了。选择巴黎的人会后悔他们无法得到阳光的温暖和海水的滋润,选择夏威夷的人会后悔他们将欣赏不到那些壮观的博物馆。
小结 #
- 很多研究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的好处。相信袭击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 当人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毫无所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相比之下,自我决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状态的经验来支撑的。
- 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研究背后的故事 #
人们不能撤销他们的决定时通常会更快乐。实验中参与者能撤销他们的决定时,他们就会思考自己决定的利弊。而不能撤销决定时,他们就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个决定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不利的一面。同样,决定不可撤销比可以更改会令他们更满足。讽刺的是,参与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都强烈倾向于希望可以改变决定。
自我服务偏差 #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
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
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冗余。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现象是人们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进行自我服务归因能够激活与奖赏和愉悦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自我服务偏差会导致婚姻不和、员工不满和讨价还价时的僵持局面。
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可以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我们的偏见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人们常说自己避免了自我服务偏差,但却认为别人持有这一偏见。
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 #
当人民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
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
一般的规律是:群体的每个成员对自己为共同工作所做贡献的评价之和总是超过百分之百。
盲目乐观 #
在2006年至2008年进行的世界范围的民意调查中,大多数人预期未来五年自己的生活会比过去五年改善很多。考虑到随后发生的世界经济衰退,这一预期显得尤其匪夷所思。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别人命运的相对悲观。
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更加脆弱。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
哪些满不在乎地刷信用卡的人,哪些不肯承认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的人,还有那些陷入不幸关系里的人们,无一不提醒我们,盲目乐观如同傲慢一样,是注定要失败的。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预见到,人类将高估自己赢利的可能性。他认为,这种“对自己好运的荒谬的推断,”来源于“绝大多数人对自身能力过于自信的幻想”。
尽管目标高远有利于成功,但是把目标定得太高的人会感到十分失望和抑郁,他们最终要学会使自己的目标更符合现实。
防御性悲观主义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的应对。以一种更直接、更现实的视角看待事物通常是很有帮助的。
悲观主义的思维和乐观主义的思维都具有力量。记住这句格言: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
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或是在任务中是巴斯,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之后,他便开始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如果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性兴趣,我们也许会高估对方对自己的欲望。我们猜测别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与我们相同。
大部分人通常持有大众的观点,所以当人们假设自己处于大众中时,自己是正确的。此外,我们偏爱和那些同我们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交往,并通过这些熟悉者的眼光来评判世界。
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自身失败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都是自我服务偏差的表现。
对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 #
自我服务偏差的适应性 #
自我服务偏差及其归因方式也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的伤害。
自我服务偏差也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
正如有关抑郁和焦虑的新研究所解释的,在自我服务知觉中可能存在某种实践智慧。认为自己比真实中的自我更聪明,更强大,更成功,这也许是一种有利的策略。骗子们同样会显得更诚实可信,如果他们相信自己很正直的话。对自我的积极信念同样会激发我们去努力,并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适应 #
如果多数的群体成员都认为,虽然自己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共享, 但自己的报酬却太低且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那就可能引发不和与嫉妒。
自我服务偏差还会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这一现象被称为群体服务偏差。当各个群体之间比较时,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群体是最棒的。
小结 #
- 与“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者们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在实验和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在成功时安享荣誉。
-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让我们尽情享受生活中发生的美好事情,这点是可取的。但是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自我服务偏差会产生适应不良的影响,导致我们责备他人,或者因应得的东西没有得到而有受骗的感觉。
自我表露的管理 #
自我妨碍 #
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活得成功。
为什么人们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呢?我们通过把失败归因于外因以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如果我们在重重阻碍下失败嘞,我们仍可以维持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竟然成功了,那正好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
由于害怕失败,人们会:
- 减少对重要的个人赛事的准备。
- 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条件。
- 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这样就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
- 在那些关系到自我形象的困难任务重并不尽全力。
印象管理 #
无论我们是引人注意、胁迫他人还是表现出无助的样子,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在熟悉的环境里,自我表露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发生。而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例如我们想给宴会上的某个人留下印象或是在和异性聊天时,我们都能确切地意识到我们正在为自己营造印象,所以就不会像和熟识的老朋友在一起时那样谦逊了。
一些人甚至会考虑到他们的朋友会怎样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拥有更具吸引力的朋友的人,也会感到自己颇有吸引力。
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这些人往往赞成“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表现得像社会中的变色龙–他们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合拍,他们很可能会支持一些其实他们并不想赞成的观点。
我们大多数人处于行骗专家式的高自我监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监控这两个极端之间。
小结 #
-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
- 有时人们甚至会以自我挫败行为来实现自我妨碍,用以为失败提供接口,从而保护自尊。
-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示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对于外在的观众来说,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会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那些得分很低的人往往不会做出相应的社会调整,以至于使他们显得不够敏感。
后记:傲慢的危险与积极思维的力量–一对相反的事实 #
本章提出了两条值得记住的事实: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效能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就失败了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高自尊也具有类似的适应意义。当我们相信自己的美好未来时,我们就不容易沉沦,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