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的概念 #
从众是有益还是有害?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从众有时有害,有时有益,有时却又无关紧要。
人个是否从众的关键是,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仍保持不变。
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我们之所以顺众,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
有时我们真的相信群体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理所当然。我们会与成千上万的人一起锻炼,因为有人告诉我们锻炼有益于健康并信以为真。这种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甚至有学者对顺从和接纳进行了神经科学研究:构成公开顺从的短暂记忆与构成内心接纳的长时记忆,两种过程有着不同的神经基础。
态度会紧跟着行为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觉得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那么我们通常会赞成自己所坚持的行为。
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
有时错误观念会因文化规范而得以延续。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
身边的人都很愉快的话,我们也会感觉愉快。同一工作团队里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处于同一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也倾向于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肥胖、失眠、孤独、幸福和吸毒等。朋友起着社会系统的作用。
"变色龙"现象是指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覑呼吸频率和情绪。
实验发现有四个因素会影响服从,即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欲正当性、机构的权威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
米尔格拉姆的参与者在无法看到“学习者”的情况下,其行动表现出的同情最少。
两者都表明对权威的服从可以战胜道德。
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当一个人单独行动时,个体几乎总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而个体单独反对群体就是另一码事了。
社会情境有时会导致普通人赞同谬误或屈从暴行。
对恶行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去作恶。
解释并不代表原谅,理解并不代表宽恕。你不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但你可以原谅他。你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但不愿原谅他。
这三个经典实验揭示了几个现象的效力。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好人面对恶劣环境时,也会做出令人斥责的行为(即使恶劣的情景也会激发某些人产生英雄主义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情境的力量。